在我的課程中〈長、中、短桿的練習差異〉,有註明一個〝球位的差異〞。基本上來說,愈長的球桿,球位愈靠左腳〈外側〉,愈短的愈靠右腳〈後側〉,從影片中大家可參考他的說法,為什麼說參考呢?因為身材體型不同,站幅大小不同,打法位移大小不同,造成每個人的同一支桿的球位不盡相同〈你我的不同〉,及每一個人自己的球位差異不同〈不同球桿之間的差異〉〈我比較矮、站幅小、位移小,可能每支球桿差半個球,你比較高、站幅大、位移大,可能差一顆球,這就是差異。請不要再問我,七號桿的球位在哪裡,先以中間為測試點,揮個十次二十次再做調整,找出自己的球位,因為你我身高、體適能等的不同,球位差異也是不同的,所以,請檢測一下自己的球位,因為它也是穩定擊球的基本要點。請看以下影片參考。
a165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這是揮桿平面練習板,我也做了一個放在王朝練習場。影片中的示範,是藉由練習板作半揮桿練習〈9點到-3點〉,體會用身體轉動引導雙臂擺動擊球的練習,〈因為多數的人都用手在打球〉,這個練習也像鐘擺法的打擊方法,〈果嶺邊的滾擊法〉,在這練習中,藉由練習板的牽制,讓你的身體轉動及手的擺動,都要在這軌道上,亦即揮桿平面。如我常說的,練習就是:「在固定的節奏下,依循那個揮桿平面,重複那些肌肉動作」。
這是全揮桿的慢動作,可以閉上眼,用心想像你在一個揮桿平面上,依序做出整個揮趕流程嗎?〈詳見教學講義〉。
a165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到底轉身有多重要呢?如果各位有空多看看You Tube的影片,你會發現真的很多影片都在介紹,你就可以知道它的重要了。手部動作在揮桿中的確有它的重要性,但用身體轉動引導整體揮桿動作,是我們一直想建議的擊球模式,但大多球友顧了手,但忘了轉動身體,或顧了身體轉動但忘了手部的回正釋放動作,常常一下這一下那,結果不穩定的球路出現,找不到原因就放棄了。其實,高爾夫是容易學,但難打好的運動,難打好的原因是我們打愈久,希望打好的慾望、壓力就愈高。所以找時間練習,抓到重點練習,反而是我希望學員能學到的。以下的影片是針對轉身建議的練習方式,尤其是第二部影片,在家裡找片牆壁練習,練習中,你的頭部不會上下左右移動,你的桿身兩頭不會在轉身過程中,提早碰觸牆壁,依此持續的練習,你的揮桿路徑穩定性一定大增。
a165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Release-釋放,釋放甚麼哩?就是釋放你的桿頭啦!很多人為了想打得更遠,往往沒有掌握要領,只是一味用力揮桿,結果球沒打得更遠,卻換來一身傷痛。我常介紹給學員知道,如果說桿頭是擊球點,握桿處是連接點,那身體就是軸心。藉由軸心的轉動,產生離心力〈就是動能〉,傳達經過連接點〈握桿處〉,到達擊球點〈桿頭〉去擊球,那能不能打遠,就看你一、你能創造的動能足不足,二、動能有沒有完全的傳輸到擊球點,三、動能完全傳輸的時間點正不正確,四、擊球點時的桿面方不方正,以上就是影響距離的因素。
第二部影片,若不知情的人又要說,他怎麼在教你用手打球。各位:這是提醒大家,整體揮桿中應有的手部動作,他只是建議用這樣的練習方法,讓你更容易體會釋放的動作而做的練習。〈這是我們俗稱的半揮桿。請注意他的〝回正〞、〝釋放〞桿頭的手部動作。
a165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我自己在看到這個時,坦白講,我很怕我的學員會混淆了。因為學員裡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去探討研究,他們只希望我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做。但我還是要堅持我的想法,沒有標準方法,只有比姣好的方法。其實上下影片中都有要強調的是〝一個揮桿平面〞,只是上面的影片用肩膀,下面的影片用身體。其實重點是如何在上下桿的過程中保持〝一個揮桿平面〞。看主持人在旁輔助時,用了一支球桿提醒,上身前傾角度在揮桿中的穩定,及揮桿平面在揮桿中的穩定,我覺得這才是重點。有些人用肩膀轉但腰及下盤太死,造成轉動時呈由內而內的揮桿路徑,有些人用身體轉,但腰及下盤不穩,造成軸心偏移,每一個動作都有要配合注意的事項,這也就是高爾夫的深奧之處。
班-侯根,高爾夫界的一代球師,雖然年代久遠,但他的教學書籍及影片,還是很多人得教學依據。看影片最後的慢動作揮桿,充分的轉動身體〈以創造最大的離心力〉,但轉動中的軸心,卻還是保持得非常穩定。
a165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英國選手Paul Casey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七的選手,還是一樣請看他的準備前傾角度,從準備動作、到擊球、到送桿都保持固定角度,揮桿平面單一化〈往後往上畫圓上桿,不是往右內側上桿〉,送收桿先往前、往上畫圓上來,再到左後方呈收桿姿勢,〈不是直接拉到左側收桿〉。
正面還是看有沒有充分轉身上桿,但軸心移動減到最少的狀態。下桿擊球的回正動作。送收桿是順勢而上,不會用力收縮上桿。
a165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
這星期換介紹這位,世界排名第三名的Luke Donald,在第一步的影片中,特別劃了一條脊椎前傾線,告訴大家,在準備動作之後,到上桿、下桿擊球、到送桿〈收桿會因為繼續轉動身體而站直起來〉,他的前傾線沒有甚麼變化,當然各位也要留意揮桿平面,這也是我平時會拍學員後面的揮桿時的注意事項。
正面還是看他有沒有充分的轉動身體〈製造離心力〉,及轉動時有沒有把軸心的移動降到最低。還有請各位看從九點到六點的擊球段,他的往下、回正、擊球。這一氣呵成的動作,是用了哪些肌肉部位及運動方法,身體的轉動、手臂肌肉的連動、手腕的釋放、身體〈軸心、內圈〉等桿頭擊球〈擊球點、外圈〉,我注意的是這些,你注意了嗎?找個相機拍一拍,回家用電腦播放,在慢動作的播放中,你的動作好壞無一遁形,試試吧!〈或省事一點,找時間來找我吧!〉
a165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這是這次美國名人賽前三天領先的選手-Rory McIlroy ,還是哪句話,我看的是側面揮桿平面,及上下桿的順序。正面我看的是有沒有充分的轉身及轉身時的軸心穩定。你呢?最後一天的崩盤,大部分的人都說是因為年輕,抗壓性不夠,這也就是我們也會常碰到的,練習場不錯,但一下場就走樣了,還能怎麼說,多下場就對了。
正面可以看到釋放回正的動作,多看幾次,再看前一篇冠軍選手的同樣動作,有相同之處嗎?
a165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本屆美國名人賽的冠軍選手-Charl Schwartzel的揮桿動作,大家一起來欣賞吧!除了那些固定要看的,充分的轉身但軸心的不位移,揮桿平面的一致性、穩定性。我還要請各位看的轉身帶手部往下〈不是往前〉擊球、及手部回正桿面觸球動作,你做到了嗎?
a165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基本動作是非常重要的,握桿、站姿,講解起來費時,但又非常重要,為了不浪費上課時間,我都請學員回家多看看我所整理的相關影片,這是我找到的有中文翻譯或解說的影片,看一下,順便再檢測一下你的動作吧!
a165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